马英新刘映霞团队合作开发新冠病毒核衣壳蛋白比率荧光免疫分析新方法

马英新刘映霞团队合作开发新冠病毒核衣壳蛋白比率荧光免疫分析新方法

来源:鱼蛋白液    发布时间:2024-06-01 21:24:59

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种基于Si-FITC NPs的新型比率荧光探针,结合荧光法ELISA,提高了对SARS-CoV-2核衣壳蛋白检测的灵敏度和重现性。 截至2022年7月,新冠病毒肺炎(CO

  • 产品详情

  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种基于Si-FITC NPs的新型比率荧光探针,结合荧光法ELISA,提高了对SARS-CoV-2核衣壳蛋白检测的灵敏度和重现性。

  截至2022年7月,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引起的全球性疫情已造成了超过五亿人感染,六百多万的死亡病例。SARS-CoV-2的早期诊断对于新冠疫情的有效防控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SARS-CoV-2检测的新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核酸、抗体和抗原检测。核酸检验测试具有灵敏度较高的优点,但需要昂贵的设备及专业的技术人员做相关操作;抗体检测简便、快速、对技术方面的要求较低,但存在窗口期长、灵敏度与准确性有限等不足;相较于上述两种检测的新方法,抗原检测具有便捷、响应快等优势,更适合SARS-CoV-2感染的快速筛查。然而,常规抗原检测存在灵敏度低、假阴性高等问题。

  酶联免疫分析(ELISA)因其方法简单、成熟,且技术方面的要求较低等优点大范围的应用于抗原检测。相较于比色法ELISA,荧光ELISA具有更宽的动态范围、更高的灵敏度。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开发用于生物应用的荧光纳米探针一直是纳米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荧光硅纳米粒子(Si NPs)具有高量子产率、优异的稳定性和低的生物毒性等特点,在生物传感器开发方面存在广泛的应用。然而,基于单发射峰的荧光生物传感器易受环境、探针浓度波动和实验仪器不稳定等因素的干扰。

  在该研究中,马英新和刘映霞团队采用合成前修饰方法制备了新型比率荧光探针Si-FITC NPs,该方法无需合成后化学修饰过程,提高了探针的发光效率和稳定能力。Si-FITC NPs的同步荧光光谱中有两个明显的荧光峰,一个是位于381 nm的Si荧光峰,另一个是在489 nm处的FITC荧光峰。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重要的水解酶,都会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体液和组织中,它能够最终靠去磷酸化过程去除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中的磷酸基团。

  本研究利用ALP催化对硝基苯基磷酸盐(pNPP)水解为对硝基苯基(pNP)及pNP对比率荧光探针Si-FITC NPs中Si的内滤效应(IFE),实现了对Si-FITC NPs对ALP的特异性猝灭响应。

  在本检测体系中,Si-FITC NPs双峰荧光强度比值的变化与ALP活性呈正相关。ALP作为ELISA中普遍的使用的标记酶,可以介导用于SARS-CoV-2 N蛋白的检测,且结果为该检测的新方法比商品化试剂盒灵敏度较高1个数量级。

  图2. Si FITC NPs的稳定性考察。(A)Si-FITC NPs、游离FITC和单个Si NPs的光稳定性;(B)不同pH条件下Tris缓冲液中Si-FITC NPs的荧光强度比;(C)Si-FITC NPs对不同离子、氨基酸和生物大分子的荧光强度比响应,其浓度均为100 μM。 研究团队使用350 V氙气灯对Si-FITC NPs连续辐射两小时并监测其荧光强度变化以评估Si-FITC NPs的光稳定性(图2A)。

  结果表明,由于Si涂层的保护,Si-FITC NPs中的Si和FITC都具有更加好的光稳定性。Si-FITC NPs在不同的Tris缓冲液pH条件下双峰的荧光强度比无显著变化(图2B)。

  图3. Si-FITC NPs对ALP的荧光响应。(A)Si-FITC NPs响应不同浓度ALP的同步荧光光谱;(B)ALP检测校准曲线 研究团队考察了ALP对Si-FITC NPs探针特异性猝灭的性能。结果显示,随着ALP浓度从0 U/L增加到200 U/L, Si-FITC NPs在389 nm处的荧光被明显猝灭,而481 nm处的荧光没有明显变化。表明可通过比率荧光的方法检验测试体系中的ALP浓度(图3A)。

  研究团队收集了COVID-19患者和非COVID-19患者的口咽或鼻咽拭子样本,将本研究构建的比率荧光ELISA用于临床样本分析,并与实时定量PCR的结果进行比对。

  如图5所示,阳性样本的荧光强度比的变化远大于阴性样品,且阴性样本信号低于检出限,表明该比率荧光ELISA方法能够有效区分COVID-19患者和非COVID-19患者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马英新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深圳市优秀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教育培训项目、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优青项目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获批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计划。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 J. Am. Chem. Soc.、Nat. Commun.、ACS Nano、Sci. China-Life Sci.、Anal. Chem.、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假病毒平台的构建及应用、单病毒标记与示踪、病毒的药物筛选及疫苗研发;新型电化学/荧光探针技术的开发、病毒高灵敏检测的新方法的开发。

  1)假病毒平台的构建及应用、单病毒标记与示踪、病毒的药物筛选及疫苗研发,

  2)新型电化学/荧光探针技术的开发、病毒高灵敏检测的新方法的开发方向招聘博士后和研究助理,有意申请者请将个人简历(要求为PDF)以邮件方式发送至

  实验室主页:刘映霞教授,现任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是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教授/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对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已发表文章100余篇,被引用6000余次。对新出现的传染病,如COVID-19的研究已发表在JAMA、Cell Host Microbe (Cover Article)、Nat. Microbiol.、JACI、PNAS、Gastroenterology 等国际著名杂志。曾入选2021年全国百强传染病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前20名,2021年世界顶级科学家前2%。

推荐产品

  • 2023年代餐食品十大品牌排行榜
  • 最有营养的百种食物榜单出炉 这10种食物我国餐桌最常见
  • 十佳优质蛋白食物你爱吃哪个
  • 十大碱性食物排名第4被誉为植物奶最后一样营养多健康益寿
  • 【48812】元气悠然ECM人胶原:引领胶原蛋白新革新刻画美丽新纪元
  • 【48812】肌肤管理知识:刷酶有啥作业?日常改进肌肤呈现的问题